网站支持IPV6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投党建 > 学习资料
十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时间:2018-07-12

编者按: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四川日报》连续发布十篇重磅评论,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十个维度论述。全文整理如下。

目  录


1.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一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2.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二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3.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三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4.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四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5.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开放格局——五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6.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六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7.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七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8.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八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9.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法治保障——九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10.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政治保证——十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

—— 一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辨方位而正则。准确把握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决定发展成功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提出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战略定位,这是对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精准把脉,是四川迈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谋划推进治蜀兴川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把握历史方位必须明晰战略地位,四川“全国有分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去年经济总量达到3.698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69.2亿元、居全国第3位,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要地,是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生态大省。

把握历史方位必须找准内在动因,四川“发展有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四川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积累,四川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体量规模和较广的经济纵深,培育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8%,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为四川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历史方位必须研判机遇条件,四川“未来有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很大。“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四川三占其二,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惠及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等国家战略布局在四川交汇叠加,军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将让四川获得更大支持,四川面临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

把握历史方位必须洞悉矛盾变化,四川“现实有挑战”。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四川,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是经济总量靠前但人均水平靠后、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能力不强、市场主体不少但经济活力不够、民生投入加大但有效供给不足。这些既是短板、也是潜力,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

准确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要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差距,既坚定信心、也保持危机感紧迫感,既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也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跳出盆地看四川、解放思想谋发展,在全国大局和时代大势中准确定位,在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中奋发有为,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大处着眼、实处着手,坚定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

——二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纲领是引领方向、凝聚力量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这是总书记对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总体擘画,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是我们做好四川一切工作的总纲领。

把握总体要求必须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破浪前进立起了新航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在新的起点谋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握总体要求必须自觉用以统领治蜀兴川全局,在研究谋划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完善举措。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既是方向指引又是行动指南,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到四川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中。四川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必须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深入研究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四川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化对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丰富完善治蜀兴川总体布局。坚定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围绕转型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围绕创新发展转换发展动能,围绕跨越发展提升质量规模。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谋划新形势下四川全面开发开放问题,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路子。切实抓好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篇文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决打好精准脱贫、防范化解风险、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迈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关口。坚定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把握总体要求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当前,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迈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要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务实作风,凝聚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奋斗,集中全部心思和精力干事创业,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四川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保、精神文化、社会治理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

——三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特征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指明了抓好新时代治蜀兴川第一要务的重要路径、着力重点,为四川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省情实际看第一要务,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四川与全国一样,纵向看发展进步明显,但横向比尤其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的最大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理清发展思路,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坚定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抓住矛盾变化看第一要务,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四川的具体体现,找准主攻方向,以针对性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川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既面临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也存在人均水平靠后、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活力不够、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着眼推动四川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提升质量规模,切实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要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

把握重要关节看第一要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统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质量与速度等辩证关系。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支撑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支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主,掌握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保持合理的稳定的增长上。既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也决不是不要速度,更不能出现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转型发展就没有空间,与全国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就无从谈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扭住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不断书写新时代四川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

——四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改革是动力之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站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作为西部重要大省的四川,如何决胜全面小康?如何再上新台阶?回答这些问题,找准根本动力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和战略远见,针对四川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阐明了四川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战略重点,明确了四川开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新篇的动力支撑,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根本指针。

要不断增强“改革”这个“动力源”。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四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从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必须不断增强改革动力。路径在于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审批、商事制度等方面改革,统筹推进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当年“摸着石头过河”不同,这一轮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持续用好“创新”这个“催化剂”。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革,谁能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四川是西部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承担着中央赋予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多项重大任务,具有创新创造的巨大潜力和强大支撑。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着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要紧紧抓牢“落实”这个“方法论”。改革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务必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择已经具备条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实施,力求实现更大突破,充分释放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的一大优势,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精心组织好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蹚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培植、壮大、做强改革创新这个重要“引擎”,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将形成新时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开放格局

——五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从“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到“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嘱托与厚望,明确了四川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方向和定位,极大拓展了新形势下四川开辟发展新空间的格局和视野。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全方位扩大开放,不断开创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站位决定格局,理念影响格局。从世界范围看,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各地区间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是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全国大势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全国对外开放正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从东部沿海开放为主向全方位扩大开放转变。“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把四川这样的西部地区、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这正是四川扩大开放面临的重大机遇,如果抓不住这个机遇,我们就会在新一轮开发开放大潮中落伍掉队。因此,必须切实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盆地意识,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研究谋划新形势下四川全面开发开放问题,走出一条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新路子。

格局决定视野,视野导引方向。以新视野拓展开发开放新空间,须找准主攻点和突破口。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全力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特别要注意的是,四川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向开放空间潜力很大,要积极对接南亚、东南亚这个大市场,将南向开放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和推进。四川也是我国重要经济腹地,要切实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抓住用好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跨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飞地园区、招才引智等,把先进地区的理念、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体制机制等引进来,为四川扩大开放不断注入新的动能。

以新视野拓展开发开放新空间,须做大做强做优开放平台,营造有利于开发开放的良好环境。当前,尤其要抓住用好西博会、科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建好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布局的中德、中法、中韩、中意、中欧、新川等一批国别园区,让这些开放平台发挥最大作用。要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要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以“软环境”造就“硬支撑”,不断提高四川开放型经济水平。

开放也是改革。一方面,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开放又会倒逼改革。我们一定要树立开放意识,抢抓开放机遇,拓宽开放视野,拓展开放格局,切实发挥好四川在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中的“领头羊”作用,为四川未来发展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

——六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农,天下之大业也。无论是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还是明确“四川是‘天府之国’,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无论是希望“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还是宣示“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四川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既出了题,又支了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重要论述,阐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四川抓好“三农”工作、补齐发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引,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

抓住重中之重,就要从思想理念、工作摆位上充分体现“三农”工作的分量之重、任务之重。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分析,我们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具体到四川,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产业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大而不强的特征更为明显,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着更为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拿出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切实把四川农业大省的这块金字招牌擦亮。

做好重中之重的“三农”工作,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力做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篇文章”,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努力实现四川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农民生活的大改善。

“三农”工作与全面小康密切相连。对四川而言,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农村贫困人口,关键在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我们要把彝区藏区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将脱贫攻坚之战进行到底。必须认识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也是开拓发展空间的硬仗,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对此,必须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突出重点,坚持标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绣花”功夫啃硬骨头、打歼灭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我们要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走好乡村振兴道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切实担负起为广大农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奋力书写四川“三农”发展的新篇章。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

——七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某种价值观而遵循的行为准则、坚守的目标追求。从去年全国两会上关切凉山州悬崖村脱贫近况,到今年春节前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贫困群众;从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到10年之后再赴映秀了解重建与发展的最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昭示着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总书记对做好四川民生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的一系列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遵循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深厚的民生情怀解决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但是,我们的工作与群众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还有不少“急难愁盼”的事。民有所呼,我们必有所应。各级党委、政府要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实事抓紧抓好。在此过程中,既坚持尽力而为,又做到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遵循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要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问题,不仅是物质需求问题,还涉及百姓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问题。从发展角度看,光有物质的丰富,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富足,这样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从需求视角看,生活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也要有精神上的富裕,只有从物质、文化、精神、法治等多向发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发展提升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遵循这个价值取向,就是要高度重视地震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灾区重建与发展的民生难题。地震强灾之后,人民生活怎样,日子过得怎样,备受关注。民生无小事,灾后恢复重建中,这更是一个重如千钧的大事。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区发展振兴,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将灾后重建工作与实施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我们就一定能不负重托,汇聚起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

——八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均提出明确要求。相关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赋予了四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为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要认清生态本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不仅物产富饶,而且山川秀美、生态优美,自古就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绿色、生态、美丽,已成为天府之国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世世代代四川人一心守护的生命线。然而,在这种生态优势面前我们也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方面,四川盆地尤其是盆周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一部分生态品质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在多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地位特殊,还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认清这个生态本底,明晰这个重大使命,我们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全力以赴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厚植生态底色。

要深化生态认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发展战略关乎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体到四川,我们要继续深化、强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辩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节约与利用、绿色与发展的关系,做好绿色发展“加减法”,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大力淘汰污染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着力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使四川的发展更加绿色、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要加强生态治理,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经不起折腾。荒山秃岭要披上绿装,污水浊流要清澈透明,转化与修复,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投入巨大的精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与其他省市相比,四川虽然具有生态资源的自然优势、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但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暴露出一些生态问题,在一些地方、局部领域,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不容回避。为此,我们一定要集合优势兵力,集中力量打一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天下山水之观在于蜀”,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特殊恩赐,也是新时代四川发展的优势资源。唯有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实现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好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法治保障

——九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长治久安更需要法治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中,尊崇宪法、敬畏法律,强化依法治理,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行权,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四川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法治保障。

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定推进依法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身处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如何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各方竞争的市场上,如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在意见纷呈的舆论场,如何保证理性标准和文明底线?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始终坚持依法治理。我们要毫不动摇把四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抓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项工作,常态化开展“法律七进”,常态化推进藏区依法治理,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善用法治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法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经济快速发展在带来市场繁荣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伴生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倘若重视不够、处理不好,小事拖大、问题拖“炸”,就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必须认识到,社会管理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对此,我们一定要敢于正视问题、积极面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完善权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发生,坚决防止发生各种各样的“蝴蝶效应”。只有用好法律这个有力武器,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全社会法治意识强不强、依法办事能力高不高,关键看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有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是实现全面依法治省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必须突出带头示范、带领推进两个着力点,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法律意识,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到头上有把剑、心中有根弦、脚下有条路,习惯在法治的轨道上用权,自觉在法律的约束下用权。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唯有厉行法治,才能有效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才能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政治保证

——十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还是今年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书记关于做好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了四川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着力重点,为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以此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对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抓好政治建设,必须着力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提高政治觉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坚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政治生态好,则人心顺、正气足;政治生态不好,则人心散、弊病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使全省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必须要清醒认识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要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切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们要盯紧影响政治生态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着力涵养、建构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坚持用先进文化抵御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自觉远离搞小圈子、山头主义、帮派主义那一套。要旗帜鲜明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力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转化为压倒性胜利。要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带头,持续用力转作风、树新风,特别是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敢于动真碰硬、一抓到底。通过上述切实有效措施,使全体党员干部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风向标。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关键靠各级党员干部。选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无声的导向、无形的令牌。有什么样的选人用人风气,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干部队伍风气。可以说,选人用人风气好,是政治生态的“清洁剂”;选人用人风气坏,则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公道正派、不徇私情,把那些思想品德过硬、工作能力突出、善于解决问题、干部群众公认的好干部选上来、用起来,让那些心术不正、投机钻营、拉关系、找靠山、搞攀附的干部不吃香、没市场,如此,就能以选人用人的良好风气带动党员干部队伍风气,就会极大地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新征程。只要我们坚定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就一定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ADDRESS: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南路二段80号锦江宾馆锦苑楼

e-mail:

sichuanlvtou@163.com

扫码关注